油气回收|论坛 - 油气回收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油气回收方法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阳光v希望 发表于 2009-1-9 14:5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吸收法或压力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在吸收塔或压力吸收塔内与油气逆向接触,由吸收剂吸收油气中有效成份达到回收目的,它是将经上一级回收方法回收后的尾气输入吸收塔,至下而上通过该塔,与由吸收塔内上端的喷洒器洒下来的吸收液逆向接触,此时大部分油气被吸收液吸收,吸收有油气的吸收液洒落到塔底,当落到塔底的吸收液达到一定高度时,在浮力阀的控制下吸收液被输送到解吸塔内上方喷洒器处并向下喷出,经真空解吸作用后吸收液落到塔底,解吸后的吸收液被循环泵泵走,实现吸收液再生循环使用;从吸收了油品的吸收液中解吸出的纯油气可由真空泵抽送到第一级或上一级回收装置的进气口进行循环回收;经过吸收塔后仍未被吸收的尾气由压力控制阀控制排放到大气中或输入到下一级进行回收处理;

油气回收技术
目前的油气回收技术从原理上看可以分为4种,即吸收、冷凝、吸附和膜分离法。
吸收法
吸收法是在常压常温或常压低温下,利用馏出轻组分的汽油(或废油)、煤油系溶剂、轻柴油、特制有机溶剂等易吸收油气的吸收液,在吸收塔内与油气喷淋接触以溶解吸收其中的油气。吸收法的处理效果受吸收剂的影响很大,而且通常吸收剂的回收率很难达到80%以上。吸收法还有占地面积大、不利于间歇操作的缺点。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回收油气。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一般包括变压吸附单元、分离罐和吸收塔三个单元。油气收集装置收集到的油气首先进入变压吸附单元进行油气的吸附和脱附,脱附的油气经过分离塔进入吸收塔被吸收液吸收。吸附法回收效率高,但装置占地面积大,吸附塔要进行频繁的吸附-脱附自动循环切换,操作频繁,而且活性炭寿命短,所以操作维护起来比较困难。另外活性炭废料很难处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冷凝法
冷凝法是利用制冷剂通过热交换器对油气进行冷凝,可直接回收油品。油气经过预冷器温度降到4℃左右,油气中的大部分水汽凝结为水排出,油气进入一级冷却器冷却到约-40℃左右,再进入二级冷却器冷却到约-70℃以下,经过一、二级冷却可以使大部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冷凝成为液体回收,排放的油气浓度能够达到35mg/L标准。但由于为间接传热,制冷剂温度要很低 (-80~-70℃)才可保证有较高的回收率。如果要求排放的油气浓度更低,则需要对油气更高级的冷却。冷凝法安全性及油气回收效率较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另外更主要的缺点是由于要将油气冷却到-80~-70℃的低温,所需要的能耗太高,运行费用高昂。
膜分离法油气回收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传统的压缩、冷凝法和选择性渗透膜技术的结合,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工分离技术。由于油气与空气混合物中烃分子与空气分子的大小不同,在某些薄膜中的渗透速率差异极大,膜分离技术就是利用薄膜这一物理特性来实现烃蒸气与空气的分离。膜分离法回收油气时,在混合气进入膜分离器前增加压缩+冷凝过程,压缩冷凝后的油气再通过膜将油气与空气的分离,分离后的油气返回压缩机入口与装卸产生的油气一起重复上述工艺过程。经膜分离净化后的空气排入大气。膜分离技术油气回收率可达99%以上。
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维护容易、运行安全、投资回报率高,因此,该方法自投入市场以来便得到广泛的应用。自1989年起至今,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在欧洲已有上百套装置在运行,新上油气回收装置中膜装置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 2002年膜装置进入美国市场,当年试行安装两套膜法油气回收装置,经一年的运行后效果显著,2003年即安装了120套,目前正以更为迅速的速度增长。
加油站膜法油气回收
当加油站给机动车加油时,空气和油气组成的混和气被泵抽回油罐,填补油罐中油减少部分的体积;由于空气的进入,导致油罐顶部的油气组分的分压小于饱和蒸汽压,这样油罐中的汽油会继续挥发直至油罐上方油气组分的分压等于饱和蒸汽压。当油罐顶部的油气压力达到0.025KPa(G)左右时,膜法油气回收系统会自动启动,油气经压缩机压缩后首先进入一个冷凝器分离冷凝下来的油气,冷凝的液态汽油通过管线回到油罐当中,气体部分从冷凝器顶部留出,进入膜组件;进入膜组件的气体被分为富含油气的渗透相及净化了的空气(渗余相)。富含油气的渗透相通过管线回到油罐,净化空气则可以直接排空;随着膜法油气装置的运行,油罐上方的压力会逐渐下降,当油罐顶部的压力下降到-0.13KPa(G)左右时,系统会自动停止直至油罐顶部的油气压力达到 0.025KPa(G) 左右时再次启动。详见下图加油站膜法油气回收。

加油站膜法油气回收
油库膜法油气回收
炼厂油库等油气挥发量大且集中的地方对油气的排放浓度要求较严格,如欧洲TI Air 规定的非甲烷烃浓度要小于150 mg/m3;商务部制订的《成品油批发、仓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2005年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油气回收装置尾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l996),非甲烷总烃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20 mg/m3的标准。若单独采用膜技术投资过高经济效益较差,此时可以采用膜与催化氧化耦合的工艺。
该工艺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压缩机与冷凝器、分离器构成的压缩/冷凝分离工艺,第二部分为膜分离工艺,第三部分是尾气催化氧化工艺。根据不同的排放要求第三部分可选。原料气经压缩机增压后进入冷凝器,大部分油气组分在冷凝器中被低温水冷却后冷凝,并在分离器中与气相分离后作为回收汽油送回油罐。从分离器塔顶流出的饱和油气/空气混合物进入膜分离器进一步回收其中的油气。经过膜分离器后产生两股物流,富集油气的渗透气返回压缩机前循环,另一股为净化后的空气,其中含有少量的油气(5~35g/m3),可以满足欧洲94/63/EC 35g/m3排放标准。若在膜分离后采用催化氧化处理系统处理净化后的尾气,可使排放的尾气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l996)要求,即排放尾气中非甲烷总烃浓度小于120 mg/m3。
2#
 楼主| 阳光v希望 发表于 2009-1-9 14:52:30 | 只看该作者
嘿嘿,发个试试看好用不
3#
公务员 发表于 2009-1-9 16:00:5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是从膜分离法宣传材料里拷出来的技术介绍,有些片面。
4#
taien 发表于 2011-7-22 14:21:13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啊,谢谢楼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或google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油气回收网 ( 京ICP备09022351号 )

GMT+8, 2025-5-14 02:19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