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回收|论坛 - 油气回收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6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油库油气回收的厂家有哪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闹闹 发表于 2009-7-22 13:4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油库油气回收的厂家有哪些?各位,有谁知道库油气回收目前不错的厂商有哪些,现在那种技术比较先进,国际上用哪种居多?谢谢了
2#
gf9912045 发表于 2010-9-16 15:41:20 | 只看该作者
大连举扬科技 冷凝+吸附
3#
37241586 发表于 2011-1-19 17:38:50 | 只看该作者
海湾石油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4#
vru 发表于 2011-1-20 21:59:4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里有些:
http://vruss.cn/bbs/thread-105-1-1.html
5#
vru 发表于 2011-1-20 22:00:34 | 只看该作者
有时间的话我准备整理一下,不知道是否大家都感兴趣?
6#
逍遥老人石 发表于 2011-1-20 23:35:10 | 只看该作者
1# 闹闹

这是油气回收行业和油气回收产品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我国的油气回收行业和油气回收执行情况,处在一种比较特殊的状态: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实施油气回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而油气回收项目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行动却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一是油气回收行动在“被”之下处于应付状态,二是对油气回收技术固有缺陷认识不足,三是油气回收供应商的短板问题阻碍着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
【应付状态】:应付国际减排、应付环保压力、应付国际赛事和展会。奥运会来了应付奥运会、世博会来了应付世博会、亚运会来了应付亚运会。穷于应付、忙于应付,来不及进行油气回收基础技术的认真研究、顾不及研究解决油气回收技术遇到的问题和缺陷。
【先天不足的是油气回收没有自己的技术】油气回收“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工艺来自“天然气液化技术、空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背景技术,而存在的缺陷正是油气回收应用条件与背景技术的差异。需要重新认识油气回收技术及其缺陷。
【油气回收是由前端、中端、后端三大部分组成的系统。前端有油气收集密闭设施及发油过程中的油罐车罐体及附件。中段是将前端收集的油气传输给处理装置的管路及阻火器、闸阀等附件。后端是油气回收处理装置。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能实现油气回收的目的。
技术缺陷是油气回收应用条件与源头技术的差异的反映。
【首先,是在用油罐车密闭状态不良会破坏系统的密闭效果。背景技术的使用环境,没有密闭收集和顺畅传输的现成经验。一般不存在油气的等问题,乌鲁木齐石化于2001年6月建成油气回收项目,于2001年6月、10月及2002年5月三次试车均未能正常投入运行,原因是火车罐车发油鹤管不能密闭收集油气,存在问题至今没有解决。黄埔油库2006年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由于油罐车附件不密闭、油气输送管路阻力大而不能正常运行。虽然亚运会前夕做了改进,仍然不够理想。榆林炼油厂2009年4月建成的油气回收系统,到2010年8月改造试验后,验证了发油鹤管不密闭、气相管路阻力大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并将鹤管密闭改造立项进行技术改造。油气收集密闭不良,有鹤管密闭设施不好,还有油罐车附件不密闭造成泄露。油气回收的三个标准借鉴了先行国家的经验,对发油鹤管密闭收集油气设施与运油罐车附件的密闭同时提出了技术要求。但是,国内油罐车在用量庞大、规格繁杂、所有权不统一,一个时期尚不可能将油罐车发油的上装改为下装。因此,上述问题还将长久存在。
【其次,背景技术中吸附法基本不采用挥发性强烈的液态物质做喷淋吸收剂。但油气回收是抽取大储罐汽油做吸收剂。厂家宣传吸附法工艺在控制尾气浓度方面有优势,对于回收效益的计算,[理论推算公式是(挥发浓度-尾气浓度)×发油量=得到的回收油]。由于喷淋油来自大储罐,回收油回送大储罐。大储罐的存油数量是不是增加了按照理论计算的回收量?许多用户经过多年使用,不能证明确实增加回收的数量,该工艺的所有油气回收产品厂家也没有拿出实际案例的数据。相反,有的油库感觉大储罐储存损耗却是在增加,“比起安装油气回收之前的损耗。每天增加30—50kg”。 有分析认为,脱附喷淋采用大储罐的汽油,原来储罐内应该静止保存的汽油,被吸脱附切换时的大出大进的流量反复扰动,大呼吸频繁地增加,加剧了汽油的呼吸损耗。因此反而会增大储罐损耗。
【影响油气回收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油气回收行业内不同厂家的短板问题。国内油气回收厂家众多且都很年轻,产品开发都是从头摸索,从消化国外技术和配置配件国产化替代方面入手。油气回收产品需要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和配合,但是,年轻的厂家往往技术力量配备情况难以满足要求。不同工艺技术方面,冷凝法中的低温换热器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吸附法中的吸附剂、真空泵和切换阀件的选型;膜法中的膜元件、压缩机、真空泵和切换阀件的选型;组合工艺中喷淋吸收的配置选型;油气回收处理装置的防爆安全措施;等等。不同工艺的厂家都面临新的问题,产品的完善需要漫长过程,客观上还要以用户的工程来做实验。每个厂家的产品既有其技术优点,也有其技术不足之处。而技术不足之处,就是该厂家的“短板”。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短板理论”认为,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以此推断,各个厂家的“短板”决定着该厂油气回收产品和技术的水平。而众多的“短板”决定着我国油气回收产品和技术的水平。既然是“短板”,就会决定产品质量水平低下。为了应付催生了市场需求,加速了市场的激烈竞争,进而加强了厂家之间的技术封锁。封锁的后果是“短板”不断被加固,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受到限制。
伴随加固“短板”出现的另一个不利于油气回收技术发展的现象,是厂家处于商业竞争需要,对产品的技术状态、使用效果不实话实说,夸大优点、隐瞒缺点。同时,由于市场关系复杂化,遇到问题多、效果差的产品,也有用户缄口不言,实际是“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说不出话来”。
【油气回收行业缺乏统一的管理,
【油气回收产品缺乏有权威的第三方评价。

【都让油气回收厂家自己来夸奖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不知楼主是否认为切实可信?
7#
逍遥老人石 发表于 2011-1-21 08:57:16 | 只看该作者
(前面回复中,下面段落,有错别字掉字,更正如下:)
【油气回收是由前端、中端、后端三大部分组成的系统。前端有油气收集密闭设施及发油过程中的油罐车罐体及附件。中段是将前端收集的油气传输给处理装置的管路及阻火器、闸阀等附件。后端是油气回收处理装置。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能实现油气回收的目的。
技术缺陷是油气回收应用条件与背景技术的差异的反映。
【首先,是在用油罐车密闭状态不良会破坏系统的密闭效果。背景技术的使用环境,没有密闭收集和顺畅传输的现成经验。一般不存在油气的等问题,乌鲁木齐石化于2001年6月建成油气回收项目,于2001年6月、10月及2002年5月三次试车均未能正常投入运行,原因是火车罐车发油鹤管不能密闭收集油气,存在问题至今没有解决。黄埔油库2006年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由于油罐车附件不密闭、油气输送管路阻力大而不能正常运行。虽然亚运会前夕做了改进,仍然不够理想。榆林炼油厂2009年4月建成的油气回收系统,到2010年8月改造试验后,验证了发油鹤管不密闭、气相管路阻力大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并将鹤管密闭改造立项进行技术改造。还有许多油库都有同样的问题存在。造成油气收集密闭不良的原因,有鹤管密闭设施不好,还有油罐车附件不密闭造成泄露。油气回收的三个国家标准借鉴了先行国家的经验,对发油鹤管密闭收集油气设施与运油罐车附件的密闭同时提出了技术要求。但是,国内油罐车在用量庞大、规格繁杂、所有权不统一,一个时期尚不可能将油罐车发油的上装改为下装。因此,上述问题还将长久存在。
8#
逍遥老人石 发表于 2011-1-21 09:02:03 | 只看该作者
5# vru

建议您别做这样的事情

我国油气回收行业的厂家处在还没有成长壮大,就开始恶性竞争了。行业发展本身必将优胜劣汰,
9#
taien 发表于 2011-7-20 13:20:31 | 只看该作者
说的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或google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油气回收网 ( 京ICP备09022351号 )

GMT+8, 2025-5-14 03:33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