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回收|论坛 - 油气回收技术|论坛

标题: 针对北京的油库回收装置投资与回报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弓    时间: 2010-11-27 11:10
标题: 针对北京的油库回收装置投资与回报
北京地区作为油气回收行业吃螃蟹的第一人,付出代价很大。我看到有的朋友介绍油库的回收装置各性价比及收益情况,想介绍一些实际情况,这些现状可能是暂时的,待全国油站油库都改造好应该能达到收回投资。
   目前北京地区的油库销售主要以北京为主周边地区为辅,内蒙山西等地也有。所以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  非北京的加油站没有进行二次油气回收改造,甚至一次回收都没有,所以这些站不能给油罐车回气。并且外埠油罐车也没有改造上装。2  向北京地区送油的罐车虽然全部改造,但不能保证从油站回的油气全部运回油库。因为在卸油过程中工人的责任心、知识层面等原因故意或过失的造成埋地油罐内的油气不能等体积的回到车罐内。3就目前的这些较大型的三次回收装置本身存在着各种问题,(因牵涉到设备厂家的名誉就不过多介绍)造成设备经常不能正常使用。当然这里也有油库本身的原因:工人的技术素质、责任心等,油库领导层忙于销售忽视环保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地区的油库在油气回收设备上的投资收回的希望很渺茫。
   究其根结,历史告诉我们先行者总是要披荆斩棘历尽辛苦的,让我们继续努力吧!谢谢!!!
作者: 逍遥老人石    时间: 2010-11-29 11:59
1# 张弓

《中国石油企业》2007年第5期文章《谨防油气回收走弯路》摘录:

主要问题:油气污染的转移排放
    1993年以来,部分加油站安装了“第一阶段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转移排放污染。
    从加油站转移到油库。“第一阶段控制措施”是在加油站卸油时,通过密闭连接的管路,将地下油罐置换出来的油气收集进油罐车内运出加油站。实际状况是,大多数油库尚未安装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已经安装的油气回收处理装置也大部分不能正常运转。如果油库没有条件将油气液化处理,运回油库的油气仍然只能放掉。另外,不少油罐车尚未实行专车专品种运油,每当卸了汽油之后再去装柴油时,油罐内的汽油油气也只能放掉。这些都是转移排放。
    从加油站转移到油罐车返回油库的路途上。这是油罐车附件设备在用状态不完好、不密闭带来的问题,也是容易被人们视而不见的问题。南方一城市的“第一阶段控制措施”实行油罐车底部密闭装卸车的油气回收方式。油库发现油罐车收集的油气少,影响到油库油气回收处理效果。查找原因时,“在现场先后爬上七辆车顶仔细检查附件,量油口、安全阀、油气管路的连接胶管、罐体大盖等都有泄漏点。没有一辆车达到完全密闭。原来,随着油罐车一路奔驰的速度,从油罐泄漏点急速进入的空气气流将“第一阶段控制措施”收集的油气置换了,油气被排放在罐车返回油库的路途上。
    从加油枪口周围转移到呼吸管口排放。“第二阶段控制措施”是将给汽车加油时排放的油气收集到地下油罐内。有的供应商说自己的油气收集枪收集率大于95%。有的供应商在产品样本上说自己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可有效控制油站加油时的油气排放,确保加油场地无空气污染,达到国际安全环保要求。”实际情况是:第一,油气回收枪的收集率并没有达到供应商所说的数据;第二,由于气液比偏大,多收集的空气反而将地下油罐内的饱和油气排挤出来,增加了排放污染。
作者: 逍遥老人石    时间: 2010-11-29 12:00
2# 逍遥老人石
作者: 逍遥老人石    时间: 2010-11-29 12:08
3# 逍遥老人石
奥运会期间,两大石油巨头在京津翼地区率先大规模投入资金建设油气回收项目,并确定了可观的预期收益(见下表)。


投资业主                 投资额度          预期收益                  数据来源
中石化河北地区企业        7600万元         每年3.5万吨汽油        《中国石化报》2008年8月19日
中石油京津地区企业        7亿元         每年9525.6万元        www.cnpc.com.cn
                                                                           《中国石油网环境与社会》栏目
燕山石化1、2号装油台        3109万元        每年680万元        www.chemnet.com.cn
                                                                                   《燕山石化护航奥运》
客观情况是无情的,三年多过去了,预期收益远远没有实现。而之后各炼油厂、油库、加油站投建油气回收项目的结果也都有相同的遭遇,引发人们思考其中原因。《油气世界》2010年第4期刊登的颜晓琼文章《油气回收的经济效益从何而来》分析了油库油气回收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也因此促使着已经和准备投建油气回收项目的用户,重视了对油气回收技术问题的考察研究。
作者: 张弓    时间: 2010-12-10 09:51
逍遥老人石的观点很正确啊。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看来是真的思考了。佩服!
作者: vru    时间: 2010-12-15 21:28
油气回收的效益是可以估算的,相对于过去敞开式发货,现在北京地区的下装密闭+油气回收技术肯定是回收了大量油气的,其效益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计算和精确的测量也可估算出来,但大家不必太执着于数据的精准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油气回收说到底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环保工程,对于我们国家的大多数油库,如果仅仅用回收的汽油来单纯算油气回收装置的经济效益账,那肯定是不要做了。

另外,油气回收确实需要系统执行,某一环节的缺失都将导致系统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困扰国内的问题主要是下装密闭改造进度滞后,导致油气回收设施发挥不了应有作用,这方面各地也都在动,相信问题在近两年内应可得到解决。
作者: vru    时间: 2010-12-15 21:35
楼主还谈到了某些装置成了摆设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暂且把它当作我们国家初涉油气回收工作所必需付出的学费好了。通过这两年的运行,不好的厂商和技术自然就会淘汰,留下的则是经过考验的厂商和技术。
作者: guangdong    时间: 2010-12-18 07:46
6# vru


我的感觉,即使收到了油气,收回的油气,放到另外的地方挥发了。估算可是靠不住的。
作者: vru    时间: 2010-12-19 20:18
6# vru


我的感觉,即使收到了油气,收回的油气,放到另外的地方挥发了。估算可是靠不住的。
guangdong 发表于 2010-12-18 07:46


最直观的感觉是:原来每辆车发油时从罐口呼呼冒出的油气,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首先解决了发油区安全问题、环保问题。
至于经济效益到底有多高,确实不好说,牵涉的方方面面较多,有些库区情况好些,但我们国家大部分库区可能没有理想的经济效益。大致测算,做好集气系统密闭后,年发油量10万吨是个坎,之上的应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之下的则各厂家提供的测算仅供参考,呵呵。




欢迎光临 油气回收|论坛 - 油气回收技术|论坛 (http://www.vr5s.cn/v/) Powered by Discuz! X3.2